昨天,许多医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张CT片:“转发一张朋友圈内同事发的真人CT,各位明白胃里面的白点点是什么吗?密度还挺高的,乍一看上去像一颗颗小石头一样。答案: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据说这些珍珠都是用塑料做的(未证实),真的好恐怖,同事说十二指肠里面也有,都引起梗阻,胃下垂了!”
昨天,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转发这张图片的医生们。但他们都说,图片是转发自朋友圈的,最后问了一圈,也不知道这张图片最早来自哪家医院的哪个医生。
宁医生,昨晚也看到了朋友圈里的这则图片。他说,他也问过医院的同事,这图片不是来自他们医院。从这张CT图看,是按照横切位置拍的,CT图左边是肝脏,右边是胃,胃里有几十颗密密麻麻的小白点,非常明显。
“从CT上看,这些小白点的大小和在CT扫描下呈现的密度,的确和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很像。但奇怪的是,CT显示这些小白点的形状都呈圆形,比较完整,好像没有经过咀嚼就直接吞到胃里。”
宁医生分析说,光从CT片看,无论如何得不出这些珍珠奶茶与塑料之间的联系。因为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如果用的是糯米、葛粉等黏性很强的原材料,比较难消化,如果不经细嚼慢咽吞到胃里,在CT扫描下也是有可能会呈现出图片中的小白点。之前他们接诊过一些吞食糯米糕点引发胃部不适而来医院看病的患者,拍出来的CT就会有类似的白点,但大小和形状不太一样。
珍珠奶茶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我国台湾,1990年代后期,随着自动封口机的引进,外带式的珍珠奶茶成为主流,并随着一些奶茶连锁店,像曾风靡一时的快可立等进入内地。珍珠奶茶以其口味丰富,方便实惠,很快受到女孩子欢迎。但随后,关于喝珍珠奶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慢慢的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
2012年3月,都市快报曾刊登报道《一杯珍珠奶茶下肚 三岁男伢儿肠梗阻》,说的是浙江某医院收到了一位急诊病人,是个男孩子,因为肚子痛,涨得难受,拉不出大便送来的。X光检查发现,是小肠梗阻,马上安排手术。将小男孩的肚子剖开后,发现小肠梗阻的地方离大肠入口蛮近的,相距只有三四十厘米,捏了捏,软软的,就没有切开小肠,而是试着用手捋,把那团东西从小肠挤到大肠,最后通过肛门挤出体外。一看,是一堆凝胶样物体。
因为不知道是啥东西,主刀医生叫来小孩父母问。父母想了想说,饮食蛮正常的,但两三天前,孩子喝过一杯珍珠奶茶。
之前也有新闻媒体报道说,江苏一女子喝了一杯珍珠奶茶后,珍珠竟然在胃里黏在一起长成“石头”,巨大的“石头”还把胃顶破了。
患者26岁,之前与朋友一起喝珍珠奶茶,喝完后就感到胃部不适,一直隐隐疼痛。三天后,疼痛加剧不能忍受,自己在胃部都能摸到一个大硬块,就由朋友送到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结果在胃镜下发现她的胃里有一颗巨大的食物团,该食物团坚硬如石,卡在胃里,压迫胃部形成巨大溃疡。医生用了一个小时,通过内窥镜,才把“珍珠石”取干净。
当时接诊的消化内科博士分析说,患者喝的珍珠奶茶太多,暴饮暴食,喝进胃里的“珍珠”黏性大,含胶质不容易消化,逐渐聚成团形成“胃石”,坚硬的胃石把胃“弄破”形成一个大溃疡。
正宗优质的珍珠奶茶一般都会采用鲜奶或奶粉+冰糖或蔗糖+红茶+纯净水+木薯粉制成的“黑珍珠”调配而成。但后来因为竞争非常激烈,个别商家开始动脑筋,从口味上、成本上下工夫。2009年的时候,《新闻晚报》就有报道说,有些色香味俱全的珍珠奶茶事实上只是用几种粉末勾兑而成,奶精(注:不是奶粉,更不是鲜奶)、塑料、芒硝和工业氯化镁等化学品竟成为部分珍珠奶茶的主打原料。一家连锁珍珠奶茶店的老板说,珍珠奶茶中的黑色小圆,他们称之为珍珠粉圆,公开的主材料是木薯淀粉,但单纯的木薯淀粉并不能让珍珠弹性十足,如今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在其中加入小麦蛋白。即便如此,有的商家也觉得弹性还不够,为了让珍珠更有 “嚼头”,于是再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说白了,高分子材料就是塑料,这也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这样的成分不可能被*吸收。”
《新闻晚报》的这篇报道后来引发了“喝珍珠奶茶,就是喝塑料”的争论。虽然后来也有检测部门对市场上的珍珠奶茶检测后说,没发现“塑料”成分,但许多花了钱的人珍珠奶茶的芥蒂却始终存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是我国有名的营养学专家,她曾在《饮食科学》杂志上撰文《粉碎珍珠奶茶的营养神话》中说,珍珠奶茶中的奶精,所含的牛奶成分微乎其微。它不能补钙,更不能补充蛋白质,只会提供糖分和脂肪。特别是脂肪含量高达40%-75%。最糟糕的是,奶精中的氢化植物油,这是一种反式脂肪酸,喝多了,不仅会影响心脑血管健康,还可能增加乳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病率。
范志红说,偶尔喝杯珍珠奶茶不会对身体带来大的损害,但她提醒两岁以内的幼儿不宜饮用珍珠奶茶,学龄前的小孩也少喝。因为小孩体内的解毒系统还没发育成熟,对奶茶中的香精、色素和其他食品添加剂成分更为敏感。另外,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失眠者、孕产妇等也不宜饮用。
2011年,快报记者也曾采访营养有关方面的专家,整理出一份垃圾食物排行榜,其中大家就提到了珍珠奶茶。专家对它的点评是:珍珠奶茶的营养含量低,如果里面含奶精、甜味剂、色素过多,大量食用后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宁医生也提醒,珍珠奶茶里的“珍珠”比较黏稠,不容易消化,如果是胃肠道功能比较差,或是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尽量少喝珍珠奶茶。
奶茶,颇受年轻人和学生族的欢迎。这里说的奶茶并非家庭餐桌上熬煮而成,而是家长们最反感的花上七八元钱就能买一杯的街边奶茶店内调制的饮品。“虽说叫奶茶,这里面真的含牛奶吗?”市民骆女士心存疑虑。
9月9日,记者走访五星路、青年路的4家奶茶店,两家店主表示奶茶中有牛奶也有奶精。一家店主表示鲜奶不易保存,做奶茶用奶粉代替。另一家店主则坦言,现在市场上卖的奶茶基本上用的都是植脂末,俗称奶精,不仅价格实惠公道,口感也更香醇顺滑。
记者在五星路一家奶茶店花7元钱购买了一杯原味奶茶,只见店主在保温桶里接了1/4杯的白色半成品,又接了一些开水,二者掺兑倒进一次性塑料杯,一杯奶茶就诞生了。
店主说,这些奶茶都是上午熬制的浓缩品,里面添加有奶粉和红茶水,掺兑开水稀释就能饮用了。
“保温桶里的白色液体一般是奶精掺兑出来的。”曾经营奶茶店的陈先生说,街头奶茶店所选奶精多是售价10公斤400元装的,也有售价20元一公斤的。一杯普通的奶茶除了奶精,还需要红茶或绿茶水、增味剂,偶尔也有放果糖的。也有的奶茶店,为了节约开支,连茶水都不放,直接用开水掺兑。“一杯奶茶成本也就在1元钱左右。”
街头小店掺兑现象严重,连锁奶茶店怎么样呢?9月10日上午,记者在北门一家连锁奶茶店购买一杯9元的红豆奶茶,只见店员舀了3勺白色粉末,又接了一些茶水,随后放入红豆果粒,一杯奶茶就制成了。店员和记者说,白色粉末是奶精,9元的奶茶都是奶精制成的,有用鲜奶做的奶茶,但要贵几元钱。
在位于碱泉三街的另一家奶茶连锁店内,店员说,普通的奶茶使用的都是奶精,店内也有专门的鲜奶奶茶系列,比普通奶茶稍贵。记者花13元买了小杯乌龙鲜奶茶,店员将蒙牛盒装鲜奶倒入杯中,随后又加入少量奶精,说能提升奶茶香味。
奶茶里究竟有没有牛奶?传言称加醋即可辨别,如果奶茶加醋后出现沉淀物,就说明里面含有牛奶,反之,则表明其中并无牛奶。
实验样品:记者在街头奶茶店和连锁奶茶店购买的4种现调的奶茶,一瓶瓶装奶茶,一杯塑料杯装奶茶,一袋速溶奶茶,并购入一袋纯牛奶做对比。
实验过程:将各类奶茶等量倒入一次性纸杯和塑料杯中,随后,加入等量食醋,静待30秒后观察各杯中现象。
实验结果:①袋装纯牛奶:出现非常明显细碎絮状沉淀物,黏稠度有所增加,搅动时,明显能感到阻力增大。②7元原味奶茶:出现大量大颗粒絮状沉淀物,并出现明显分层,水在下,沉淀物在上。③12元珍珠奶茶:出现沙粒状沉淀物,并有明显分层。④9元红豆奶茶:有大颗粒沉淀物,并有明显分层。⑤13元鲜奶制作的奶茶:有细碎絮状漂浮物,无明显分层。⑥两杯速溶奶茶(成分中均含有植脂末):出现絮状沉淀物,用吸管搅动,阻力增大。⑦瓶装奶茶:出现轻微沉淀物,黏稠度有所增加。
营养科主任:奶茶中的蛋白质成分碰到醋后,原先的电荷平衡就会打破,会产生一种酸凝现象。这是蛋白质遇酸后凝结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或颗粒。产生不同的絮状物及分层的情况,可能与奶茶中的其它添加剂有关。而清澈液体的比例如果比较大,则说明可能含水量也较大,含蛋白质较少。
蛋白质成分都会存在于一些食品添加剂中。所以,即便是劣质的奶茶,也有一定可能会有酸凝现象,此法并不准确。
如果一杯奶茶完全是用奶精兑出来的,有可能会出现分层现象。因为绝大多数奶精中含有反式脂肪酸,这是一种植物油脂,当这部分油脂析出后,就会上浮,奶茶里的其它物质就会下沉。奶精本身并不可怕,咖啡伴侣、奶油蛋糕里都有它的影子,就怕*过量摄入,这样就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了。
在一些城市的居民小区内,用鹅卵石铺就的健身路往往成为健身爱好者特别是老年人的钟爱。但运动医学专家却指出,老年人长时间走这
如果你能在睡前做好6个动作,对改善老年人的睡眠会很有帮助。第一节活动脖颈:头向前倾,直到感觉肌肉有些抽紧,持续10秒钟。前
文章导读 玉米粒饼是很常见的,对这样食物吃的时候,完全是可以完全放心进行,吃这类食物对身体没有一点影响,不过在
文章导读 #160; #160;羊排其实就是羊身上肋骨的部位。羊肉在冬天是很流行的,很多人都喜欢
文章导读 糖衣花生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零食,在超市里面我们大家常常能够正常的看到精品包装的和散装零售的。其实糖衣花生米